用爱浇灌,用心培育,点亮希望
——山区孩子教育状况分析及对策
信息来源:丰顺支教教师 陈美鑫      发布日期:2014-7-9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走向之一,也是人类得以步入文明并不断提高的基本方式。”①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的落后必将严重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拖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后腿。在当前中国,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山区(农村)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城镇的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教育结构性问题和均衡性问题。

20139月,我响应上级号召加入到山区(农村)支教的行列,成为到梅州市丰顺县东留中学支教的一名老师。一年的支教生活不乏艰辛,也有快乐和收获,让我真正了解到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处境。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和思考,结合这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我写了本文供大家参考。

一、山区(农村)孩子教育的状况分析

我所支教的留隍镇位于韩江中下游,是个纯山区(农村)地区,属于革命老区;全镇有十几万人口(人口的分布比较分散),其中约百分之七十在家务农,其余的大部分在外打工。这种特殊的情况(人口结构)和山区学校普遍较差的办学条件,使这里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里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山区孩子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山区(农村)孩子对未来普遍缺乏规划。

许多山区(农村)孩子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有些父母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没有正确、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缺少对孩子的理想和人生观的教育,没有引导孩子对人生进行较为合理的规划,导致山区(农村)孩子从小就没有树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不懂得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不明白“长大后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不明白“以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长大后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2、山区(农村)孩子所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由于经济和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制约,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环境相对于城镇孩子来讲要差得多,这是造成山区(农村)孩子的学业水平落后于城镇孩子的主要原因。

首先,家庭环境差。在山区里,大多数学生的家离学校比较远,学生们早出晚归,在来回路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晚上回家还要帮父母干农活或家务;家长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一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和落后的认识水平导致他们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子女学习方面的经济投入很少,在精神鼓励方面也付出不够,严重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其成绩和自信心受影响。

其次,学校环境差。在山区(农村),由于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加上学生人数少,教学点较分散等原因,导致许多学校的校舍较为破旧,且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学环境差,硬件设施严重不足(体育器材、实验仪器、图书等寥寥无几),学校仍是一本书、一支笔、一本教案用多年,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辅助。

3、山区(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遍较为陈旧、落后。

在山区(农村),由于教师的工资待遇差,工作环境艰苦等原因,导致许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到这里工作,许多学校出现了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偏老),甚至出现了教师青黄不接的现象;另外,由于山区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信息比较闭塞,导致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及时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行动的大飞跃。许多山区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比较低,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于一些知识点只能讲其然,而无法讲其所以然。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到山区(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究竟需要什么?

第一,山区(农村)的孩子需要大人们的爱心,希望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关心;第二,山区(农村)的孩子需要较强的信心,希望人们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第三,山区(农村)的孩子需要宽广的视野,希望学有一技之长;第四,山区(农村)的孩子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希望有完善的教学仪器设备和数量较多的图书。

另外,山区(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与外界的交流少等因素,造成孩子们交际能力较差,需要得到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改变山区(农村)教育状况的对策

1、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努力提高山区(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增添体育器材、实验仪器和图书数量等);要全盘规划山区学校的分布,让山区的孩子能就近上学,减少因为家校距离太远给家长和学生带来的诸多不便,让学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建设新校舍之前要请有关部门进行合理的规划,尽量使学校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让孩子一走进学校就能喜欢上学校,从而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政府要想方设法提高山区教师的工资待遇,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从而安教乐教,以教为荣,产生较强的内驱力。

2、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山区(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执教能力水平的高低。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千方百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包括短期培训和长期的系统培训),特别是跟教师的专业技术有关的培训。

3、让支教活动常态化,强化城镇教师与山区(农村)教师的交流机制,为山区(农村)教师带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改善山区(农村)教育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展支教活动,城镇的名校要长期派出优秀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到山区(农村)学校支教,采用“传、帮、带”的形式,为山区(农村)学校培养一大批教学、教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为山区(农村)学校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支持部分教学设备,让山区(农村)学校共享城镇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解决教育水平不均的问题。

一年的支教生活,我跟这里的老师一样工作和生活,我们互相学习、交流和探讨,都在为改变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状况而努力。我深深地爱上这一片大山,我被这大山里善良、纯朴的孩子们所感动,被在山区里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老师所感动,同时也为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状况感到一丝的不安。希望政府和社会的有识之士加以重视,采取措施改善山区(农村)的教育状况,提高山区(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希望通过开展支教活动,为山区(农村)学校带去一种理念(教育理念),教会一种方法(学习方法),改变一种态度(生活态度),引领一种高度(人生价值观),从而使山区(农村)的孩子不再迷茫,笑容更加灿烂,从而点亮山区(农村)孩子的希望之光。